互助互愛渡過難關、細心周到調理病情、善良熱心參與公益……在興慶區文化街山河灣社區,有兩對老年模范夫妻的故事傳為佳話。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傳奇,而是用最質樸的方式,在歲月的長河中堅守著對彼此的愛,傳承了優良家風,弘揚了社會正能量,以實際行動譜寫文明樂章。
6月10日,記者來到山河灣社區鼓樓尚街,67歲的吳建斌正在做家務,一旁的妻子馬麗華笑容滿面地向記者介紹丈夫今天遛彎時買的新鮮蔬菜,“在旁人眼里再尋常不過的獨自買菜、做家務,我愛人用了很長的時間才重新學會。”說到這,馬麗華眼里滿是欣慰,“就連人民醫院的大夫都感慨地說,‘在重癥監護室住了快6天的病人,如今恢復得這么好,真的是奇跡!’”
故事還要從2023年說起。那年3月的一天,馬麗華因髕骨老化進行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間,丈夫在醫院精心看護她;出院后,又多次用輪椅推著她從家到醫院換藥。兩個月后,在丈夫的陪伴下,馬麗華漸漸能拄著拐杖在樓下緩慢行走。
本以為這個坎已經過去,卻不料,吳建斌出現了肺氣腫、肺炎,但由于牽掛妻子,他每天晚上都要向醫生請假,回家照顧術后行動不便的妻子。一周后的凌晨4點多,馬麗華發現丈夫昏迷不醒,被醫生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在重癥監護室住了5天半后,又被確診為糖尿病。
一連串的打擊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家庭。馬麗華在手機上定了好幾個鬧鈴,每天定時喚醒丈夫服藥,每種藥的服用間隔在半小時以上,丈夫腦梗最明顯的后遺癥是渾身無力、認知能力下降,每天的8種藥根本無法識別,煩瑣的服藥過程考驗著馬麗華的細心與耐心。
為了不讓丈夫留下更多的腦梗后遺癥,馬麗華連續三個月,一邊拄著拐杖,一邊帶著丈夫,打車來往自治區總院進行康復訓練。為避免丈夫肌肉萎縮,她天天下午陪丈夫走路鍛煉,走完一趟,趕緊坐在凳子上休息,休息一會兒又陪伴丈夫走路。
與此同時,馬麗華每天拄著拐杖下樓,選擇新鮮蔬菜,購買了玉米面、蕎面、莜面,用食療改善丈夫的糖尿病。丈夫是個非常勤快、愛干凈的人,腦梗后渾身乏力,不能干家務,每天昏昏沉沉地就想睡覺。醒來又胡思亂想,認為自己得了這么嚴重的病,生活質量下降,還拖累妻子,總想著自己做些什么來幫助妻子。
一次,馬麗華外出辦事,進門后家里一股煳味,她急忙跑到廚房,發現丈夫正在發呆,滿臉愧疚地說:“我看你太忙了,就給你煮了豆子。誰知道水倒少了,豆子煮糊了、鍋也燒壞了。”馬麗華內心既感動又心酸,她趕緊安慰丈夫說:“沒事的!謝謝你為我煮豆子。這個鍋用的時間久了,早就想扔它呢。”隨后,馬麗華耐心地打掃衛生,收拾殘局。從此,她每次出門辦事,都要給丈夫準備好午餐,并提前燒好開水,千叮嚀、萬囑咐,讓丈夫照顧好自己就好。
在馬麗華的影響下,丈夫生病后,兒子、媳婦每個周末都回家幫著拖地、做飯;鄰居們來家里探望時,臨走時都順手將她家門口的生活垃圾帶到樓下。結婚42年,一急一慢、性格互補的馬麗華和吳建斌在小家庭里演繹著大文明。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世紀園小區,84歲的陳知遠和81歲的饒楚群夫婦便攜手出門,他們坐上公交車,前往中山公園散步、打太極。下午,愛唱歌的陳知遠在社區合唱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排練、演出,饒楚群則和小區的老鄰居們一起坐在樓下的花園里,曬太陽、聊聊天,性格開朗的饒楚群,總是能給大家帶來歡樂。
除了各自的愛好,陳知遠和饒楚群夫婦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他們精心準備節目,參與社區組織的文藝演出,踴躍參加公益志愿服務,幫忙打掃社區衛生、慰問困難家庭、為青年學生講述歷史、家風故事。
多年來,夫妻倆總是相互陪伴、相互照顧。當一方身體不適時,另一方無微不至地關懷照料;當一方遇到困難時,另一方毫不猶豫地給予支持與鼓勵。提起婚姻“保鮮”的秘訣,饒楚群總結道,“我們的幸福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包容的基礎上,婚姻就要互敬互愛、互相信任、互相包容,才能走得更好。”
結婚大半輩子,陳知遠和饒楚群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彼此相守一生的承諾,也激勵和溫暖著年輕夫妻用真心真情守護自己的家庭,共同攜手營造溫暖、和諧、文明的和諧社會。(記者 徐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