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時政 -> 專欄 -> 2022 -> 領航中國
          文化如水 潤物無聲
          2022-10-03 07:47:13   
          2022-10-03 07:47:13    來源:寧夏日報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要抓好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更要提振人民群眾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強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綿綿用力,下足功夫。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各地立足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因勢利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鄉村的自然生態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留住了“原味”的綠水青山,使自然和人文景觀成為寄托鄉愁的載體,通過生態為根、文化入魂、旅游為徑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實現產業、生態、文化等鄉村全方位振興的有效路徑,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增添活力,注入動力。

            堅定文化自信,留住美麗鄉愁

            文化為核,產業為媒,“紅軍村”開啟了新征程。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西吉縣將臺堡鎮毛溝村,現年41歲的謝高昌出了家門,快步向村里“紅軍寨”趕去。遠處梯田環繞,綠意正濃。

            毛溝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1936年9月至10月,紅軍的一支隊伍在此駐扎40多天,指導村民改良農具,改進生產方式。同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在將臺堡勝利會師。

            曾經,由于過度開墾、交通閉塞等原因,毛溝村一直很窮。謝高昌一家更是窮得叮當響。

            近年,這個莊稼漢生活有了起色,在毛家溝紅軍寨長征精神體驗教育基地打工。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他,突然開始了上班生活,謝高昌直言“好長時間不習慣”。但是,這份家門口的工作也讓他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年收入4萬元,建起了新房。

            謝高昌從心底里感激謝宏義。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吉縣將臺堡鎮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紀念館??倳浬钋榈卣f,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實際傳承好、弘揚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當時正在浙江省永康市創辦公司的謝宏義,是毛溝村走出的大學生,從電視里聽了總書記的講話,他內心的紅色情結被激活了,返鄉投資,建造毛家溝紅軍寨長征精神體驗教育基地,將紅色文化、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

            2020年,西吉縣整體脫貧。依托紅色資源,毛溝村也迎來了發展新天地。

            紅色窯洞賓館、紅色主題餐廳、秉慧書院傳統國學文化學習區……如今的“紅軍寨”,每年接待游客近3.5萬人次,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超過80萬元。2022年7月,西吉縣在“紅軍寨”掛牌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組建“星火”志愿服務隊,致力于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引導人們求真求善、樂觀向上、積極進步。

            移步易景,以“鄉賢文化”為品牌的同心縣張家塬鄉汪家塬村,又是另一派景象。

            走進村史館,映入眼簾的有生動傳神的泥塑鄉賢孝親故事,有“家和人圓、孝老愛親”等弘揚好家風的書法作品,有村民們搜羅來的風車、搭斗、米篩等“活歷史”,還有陳列于顯眼位置的寧夏第一部村級志書——《汪家塬村志》。

            翻開村志,字里行間蘊含著好家風、好鄉風。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村志是鄉民的情感寄托、鄉風的積淀傳承、鄉愁的有形記憶,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汪家塬村黨支部書記張樹森道出編纂村志的初衷,以鄉土情結強化群眾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切實增強鄉村振興動力。

            “村子雖小,卻聚集了全國9省36個縣49個姓氏‘五湖四?!娜恕睋垬渖榻B,汪家塬村坐落在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先輩們在與貧困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崇文重教的傳統。村子走出了1名院士、21名博士、33名碩士和1000多名大學生。

            村民不比誰家錢款多,只論誰家大學生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將馬忠英、楊文智、孫漢成等老師留在村上,村里人自發給他們勻田地,春種秋收全部主動為其代勞。

            比之錢財村民更重情分。前有不顧個人安危救回3位村民的艾仁,為5位老人送終的王生強、王俊鳳夫婦;后有伺候病重的老公公、悉心照料兩名侄子(父母離異無人照看)的范玉花。

            鄉賢回歸延續村莊文脈。汪家塬村從最能形成共識的“愛、敬、誠、善”入手,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從而轉化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和行動,也為好家風、好鄉風的傳承注入了新能量——被命名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市級“鄉村好人家”12戶,縣級“鄉村好人家”達到95%,十星級民風建設模范戶達到80%。2021年,吳忠市“三同”社會實踐基地落戶村里,截至目前,共有200多名干部來到這里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汲取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

            文化不興,“魂”系何處?文化既興,“根”在家園。近年來,我區培“根”鑄“魂”,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厚植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耕讀傳家、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農耕文化,實現鄉村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群眾守得住“根”,記得住“鄉愁”,看得見“遠方”。

            播撒文明新風,助力鄉村振興

            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農民合唱團成立于2019年,團員大多年齡在40歲以上,其中10多人不識字。

            張紅蓮是不識字的團員之一,她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為了學好每一首歌曲,張紅蓮讓兒子把歌詞里每句話的意思“翻譯”一遍,用語音的形式保留在手機里,幫助自己逐字逐句背歌詞。

            “以前肚子都吃不飽,哪里敢想學唱歌?”張紅蓮說,如今日子過好了,對文化、精神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音樂這種內心情感最直觀的表達方式成為首選。

            建團初期,團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無法理解、消化專業音樂培訓所帶來的知識,怎么辦?

            從識字、發音到口形規范,紅寶村農民合唱團創始人、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李震宏摸索出一套通俗易懂的教學方法?!昂芏嗳顺柰耆也恢{,我就讓他們學貓叫、學鳥叫、學嬰兒哭鼻子來找感覺?!边@些年,李震宏沒有放棄過任何團員,只要能出聲、愿意學,他就教。為了讓合唱團成員牢記所學的技巧,李震宏每天從縣城自駕20多公里趕到紅寶村為大家上課。

            “哎哎喲……掙斷了老井繩,咱牽著牛羊下山崗。告別了西海固苦水泉呀,奔向黃河金岸大戰場……”現在農民合唱團的原創《逐夢大戰場》唱到了更大的舞臺上,以合唱團真實故事為素材、全體合唱團成員共同出演的電影《六谷兒》于今年開拍。

            啥是“六谷兒”?“西海固有句話叫‘吃飽五谷兒還想六谷兒’,如果說‘五谷兒’是物質生活,那么‘六谷兒’就是精神生活。電影《六谷兒》也正是由此取意?!薄读葍骸房倢а輨⒚缑缯f。

            又上舞臺,又上銀幕,張紅蓮自己唱美了,叫上身邊的姐妹王秉梅等人,一起唱。

            把文化“種”下去,送到農民的心坎里。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中,通過紅寶村農民合唱團帶動輻射全縣,中寧縣在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的基礎上,在12個鄉鎮組建了農民合唱團,用文化力量不斷助推鄉村振興。

            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石嘴山市惠農區禮和鄉銀河村同樣不遺余力。

            金秋時節,銀河村萬畝黃河濕地,夕陽掩映蘆葦蕩,一片金色在隨風擺動的植物中忽隱忽現。

            黃昏時分,銀河村黨支部書記王學鋒帶著銀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愛鳥護鳥志愿服務隊巡河,往河灘更深處行進時,成群的鳥突然騰空而起,鳴叫著在低空盤旋,朝遠處飛去。

            “在我們這,‘鷗鳴鷺舞’已是一景。無論任何時節在濕地里走一走,都能與棲息或暫居在這里的鳥不期而遇?!蓖鯇W鋒自豪地說,銀河村前的萬畝黃河濕地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及在寧夏繁殖的夏候鳥重要的停歇地和繁育場所,這兩年在銀河村黨支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有76種鳥在這里落腳,2020年可觀測到的灰鶴近5000只。

            2021年1月,銀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愛鳥護鳥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王學鋒擔任隊長,32位村干部、老黨員、人大代表等加入其中。志愿服務隊聘請石嘴山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會長蘆有碳和民間護鶴隊的陳小組作為技術顧問,組織開展日常巡護、定期投喂、傷殘救助、科普宣傳、棲息地保護等活動。

            “我們主要對濕地中紅柳林、黃河岸邊以及濱河大道兩側湖泊等重點區域進行巡邏。一旦發現野外生火、亂丟垃圾、偷獵、非法捕撈魚類資源等行為,大家會第一時間制止?!便y河村黨支部副書記馬學仁說,每年秋冬季節,灰鶴、白天鵝、蒼鷺、灰雁、豆雁等野生鳥類會來黃河濕地過冬,為保證鳥類食物充足,志愿服務隊購買玉米、小麥等食物進行投喂。

            志愿服務隊還在銀河灣黃河濕地生態文化館內設置野生鳥類臨時收容救護點,專門救助受傷的野生鳥類,民眾在巡護、游玩中發現的受傷野生鳥類活體,都可以在救護點得到臨時救助,繪就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畫卷,也吸引了大量的攝影愛好者和游客前來觀賞,帶動了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銀河灣累計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

            “鼓口袋”也“富腦袋”,“送文化”更“種文化”。被譽為指導農民開拓進取的精神之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其建設在我區取得新突破,截至2021年已擴展至224個鄉鎮、2157個村(社區),培育特色志愿服務項目1111個,組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9458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72590場,受益群眾達246.4萬人次,涌現出“蘭花芬芳巾幗紅”等一批文明實踐品牌項目。

            文化產業賦能,描繪塞上“富春山居圖”

            古秦渠穿過村莊,將青銅峽市青銅峽鎮余橋村,分為南北兩部分。余橋橫跨秦渠,連接南北。

            “橋身如橫跨在秦渠上的烏篷船,彰顯著余橋村風調雨順的好日子。”青銅峽鎮副鎮長、余橋村黨支部書記魏巍介紹道,橋基立柱以傳統漢闕建筑風格屹立于兩岸南北,如同敞開的大門迎接五湖四海的來賓,南北兩端的橋基座,以山水瀑布小涌泉的靈動意境勾勒出美麗鄉村的畫面。

            余橋村現有村民946戶3624人,耕地面積1425畝,屬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鄉村文化振興充分發揮“文化生產力”的物質力量,通過繁榮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提升鄉村文化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魏巍說,2021年以來,青銅峽鎮鎮政府爭取項目資金1030萬元,在余橋村打造了游客接待中心、紅酒評鑒苑、非遺民間藝術館、連環畫收藏館等旅游設施,盤活了閑置房屋,建成“薔薇旁”“秦之宴”等民宿(餐飲)22家,配套景觀吊橋、“白馬拉渠”等景觀小品47處,發展鄉村旅游業態。“在政府扶持下,開辦民宿,旅游旺季時,一天能收入五六百元?!贝迕穸⌒闾m說起投身鄉村旅游帶來的美好生活,樂得合不攏嘴。

            從過去的一個小村莊,變身為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余橋村在豐富旅游業態、提升文化內涵、拓寬增收渠道上奮力前行……先后榮獲“全國首批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美麗鄉村”“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村”“自治區特色旅游村”稱號。2021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實現運營收入16.8萬元。

            鄉村是農耕文化勃興的沃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紅色遺址、綠水青山等,是豐富多彩的文旅資源。

            “黨建+農家樂”讓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牛家坊村開啟鄉村振興幸福門。

            “微信朋友圈里滿屏都是這里的美景,我特意帶家人過來打卡。逛逛傳統村落,品品農家小菜,找尋記憶中的鄉愁。”今年中秋節,吳忠市民林芳專程驅車趕來。

            牛家坊村南接巴浪湖,北靠金積大道,城南生態文化公園穿村而過,自然風光秀美,是一個典型的城郊村落。盡管有地理優勢,但村子曾經一窮二白。村民們曾認為,要想奔小康只有離村外出闖蕩。隨著鄉村經濟日漸興盛,村民們改變了這一想法。

            為摘掉“軟弱渙散”的帽子,牛家坊村黨支部選舉4名“能人型”“示范型”人才進入村“兩委”,夯實黨組織力量,帶動村民將原始的農家樂升級為精致的民宿。同時升級的,還有村里整體環境。

            2013年以來,牛家坊村利用緊靠吳忠都市圈的優勢,按照“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旅游業。黨支部牽頭、村集體注資,成立了寧夏吳忠市聚發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形成了以餐飲服務、休閑采摘、鄉村旅游為主的生態觀光特色產業,融匯田園之景,彰顯人文之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都市旅游圈”初具規模,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春天,桃花盛開,綿延百畝;夏天,荷葉搖曳,荷花綻放;秋天,碩果盈枝,一派豐收之景。一幅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麗鄉村、農耕文化為主題,富有鄉村氣息的手繪墻畫,讓村莊愈加富有詩情畫意。慕名而來的游客,開啟田園休閑之旅。

            從事運輸業的何濤,將自家住宅改造成了農家樂和民宿,年收入130多萬元。“村里像我這樣,從事家訪式接待的農戶有20多戶。這幾年村里發展得好,我們也跟著沾了光。由于生意紅火,家里的親戚也過來幫忙。”談起近年的發展變化,何濤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因地制宜發展餐飲服務、生態觀光等特色產業,年接待游客120萬人次,休閑農業產值達1億元以上,村集體收入142萬元,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1200余人,轄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600元?!迸<曳淮妩h支部書記張少云介紹,產業興旺、人民富裕的牛家坊村,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等稱號。

            農民是鄉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傳承、光大鄉土文化的踐行者。群眾汲取文化的力量,需要用好平臺和抓手;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也需要用好平臺和抓手。

            “奔著‘美麗經濟’,我們越干越有勁兒!”賀蘭山下昊苑村小葡萄“串”起大產業,對此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村民王振軍頗感自豪。

            2011年,自治區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昊苑村緊抓處于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的核心位置優勢,不斷擴大葡萄酒產業規模,并創新產業融合模式,打造集葡萄酒品鑒、民俗文化、農事體驗、特色民宿等“六位一體”的“望山民宿村”休閑度假集群,激發鄉村振興動能:擁有19座葡萄酒莊,產葡萄6000噸,產值近4億元,年收益4800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75%,從事葡萄種植及葡萄酒加工生產的村民,約占全村總人口的66%;發展紅柳灣山莊、西村海棠等民宿10余家,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旅游收入500多萬元。2021年村集體收入2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98萬元。

            “產業發展起來了,日子一天天變好了,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鄙頌殛辉反羼v村第一書記的者秀軍告訴記者,全村實現了水沖式廁所全覆蓋,垃圾不落地分類處理,大部分村民用上了天然氣。

            山美水美,人的心情也越來越美。昊苑村里的文化節目越來越多,連續四年承辦西夏區“中國農民豐收節”慶?;顒?,特色葡萄酒展銷、慶豐收節目、百家宴、鐵鍋燉羊肉,群眾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該村榮獲“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等稱號。

            文旅融合創新,為共同富裕塑形鑄魂。2021年寧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165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和18%。寧夏鄉村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連續12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記者 魏邦榮 高菲 朱立楊 王洋 文/圖)

          位于青銅峽市青銅峽鎮余橋村的紅柳文化收藏館,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位于青銅峽市青銅峽鎮余橋村的紅柳文化收藏館,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編輯】:王雪玲
          【責任編輯】:王雪玲
          【寧夏手機報訂閱: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分別發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在线视频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日韩视频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久久五月激情婷婷日韩|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日韩激情淫片免费看|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bbwbbwbbw|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精品|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