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時政 -> 寧夏點擊
          寧報視點|聽崢嶸歲月 看今歲繁華
          2025-08-01 08:36:33   
          2025-08-01 08:36:33    來源:寧夏日報

            編者按:

            昔年,戰火紛飛,他們用流血犧牲換來家國無恙;如今,山河皆安,我們用不懈奮斗守護錦繡中華。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我們聚焦寧夏老兵故事,通過尋訪革命戰爭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平時期的“時代新兵”以及成長為軍人、教師、醫生的老兵后代,圍繞老一輩退役軍人和英雄模范堅守初心使命、愛黨愛國、奉獻犧牲的感人事跡和新一代退役軍人先進典型傳承優良傳統、奮發有為、建功立業的奮斗故事、老兵家風的傳承故事,聽無私奉獻的崢嶸歲月,看今日中國的繁榮發展,用跨越時空的對話展現革命先輩理想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致敬永不褪色的軍魂,激發全社會愛國擁軍情懷。

          退役老兵張廣升:把英雄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云南邊境,山高坡陡,草木叢生,汽車難以行進,運送物資只能靠人背肩扛。”7月29日,60歲的退役老兵張廣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起38年前在老山前線的烽火歲月,語氣中仍透著艱辛與堅定。

            1986年7月,云南邊境。21歲的張廣升背著45公斤重的3箱罐頭,在“百米生死線”上艱難前行。敵軍炮火封鎖下,一發炮彈在他身旁炸響,彈片撕裂了罐頭箱,也深深扎進他的后背。鮮血浸透軍裝,張廣升咬著牙向前爬行,最終將物資送到了前沿陣地。34年后,那片險些奪走他生命的彈片,靜靜躺在吳忠市澇河橋烈士陵園的展柜里,成為張廣升宣講紅色精神時最有力的見證,默默訴說著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張廣升,1965年出生于吳忠市,1983年懷揣著對國防事業的向往參軍入伍。1985年12月,他隨部隊開赴老山前線,負責向前線運送物資、護送傷員。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張廣升記憶猶新:“每次運送都得背著20公斤的手榴彈箱或45公斤的罐頭箱,往返在9公里布滿雷區的陡峭山路中。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地踩著前人的腳印,踏錯一步便可能觸發地雷,葬身山野。”

            最讓張廣升刻骨銘心的戰友,是同鄉顧金海。“他寫了18封請戰書,堅決要求去最危險的前線步兵連。”在一次激烈戰斗中,顧金海在炸毀敵人兩個暗堡后身負重傷。當戰友們要抬他撤離時,他看見同樣負傷的隊長下顎被炸碎仍在堅持指揮,便用盡最后的力氣呼喊:“隊長也受傷了,你們先去救隊長!”當戰友們堅持要抬他,他瞪大雙眼,再次吶喊:“先救隊長!”這悲壯的一幕被戰地記者真實記錄,成為顧金海烈士英勇犧牲的永恒絕唱。

            1988年,張廣升退役回到家鄉吳忠,被安置在一家企業工作。雖然脫下軍裝30多年,但軍人的本色未變,他兩次奔赴汶川、雅安地震災區參與救援并捐款。

            2010年,為了讓英雄的精神和事跡激勵更多人,張廣升走上了宣講的道路。他多次遠赴顧金海生前部隊查閱檔案資料,深入了解英雄的成長歷程。

            此后,張廣升的身影開始活躍在社區、學校的宣講臺上,講述著顧金海的故事和寧夏的紅色記憶。2020年,他在吳忠市利通區第一幼兒園完成了首場正式宣講。面對懵懂的孩子,他用樸實有力的語言讓歷史鮮活起來。當顧金海烈士“不要管我,先救隊長”的吶喊聲通過影像資料重現時,臺下幼小的眼眶漸漸泛紅。“看到孩子們默默抹眼淚的動作。”張廣升欣慰地說,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傳承的力量。

            如今,硝煙散盡已三十余載。昔日戰場上穿梭于生死線的運輸兵張廣升,已然成為講臺上堅韌不拔的“紅色精神傳遞者”。

            “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就會一直講下去,讓更多人永遠記住那些為祖國獻出生命的英雄!”采訪最后,張廣升告訴記者。(記者 賀紫瑞

          退役軍人王歡:熱血軍魂代代傳

            注入了軍魂的企業是什么樣?

            八一建軍節前夕,記者走進寧夏智安電力工程有限公司,軍事化的“格局”令人眼前一亮——戰備物資室里各類裝備器材規范有序,會議室里的軍綠色小馬扎在墻邊整齊排放,閃亮的軍功章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滿墻的榮譽、錦旗無不和墻上的字輝映:軍人本色。

            在這里,記者也見到了老兵王歡,如今他是該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銀川陸軍某預備役旅指揮連指導員,兼任銀川警備區應急營城市排澇連連長等職。

            2004年,還在上大學的王歡在征兵動員會上聽到“軍人是民族脊梁”的號召時,毅然報名參軍。

            “那是我從小的夢想。”王歡說,如果要為童年著色,他的童年無疑是軍綠色的。出生在一個軍人大家庭,王歡的爺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家族的兩個太爺爺和一個姑父參加過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兩個叔叔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從小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王歡,早已把參軍報國刻在了骨子里。

            “從小我就穿著媽媽給我做的迷彩服,期待著有一天能和家里的長輩一樣,為了祖國和人民,隨叫隨到!”王歡回憶,最讓他難忘的是上初中時,學校邀請了太爺爺唐俊義為大家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講座,當聽到太爺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受傷后換了半截狗腸子以維持生命,王歡和同學們都感動得哭了。那份因保家衛國造成的殘缺,也成為太爺爺作為軍人的勛章。

            這樣的“勛章”,也留在了王歡身體里。

            2007年,王歡和戰友們為國出征,遠赴非洲執行維和任務。作為偵察排障班班長,王歡每天都要穿著20多公斤重的排雷服,頂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排除反政府武裝埋設的各種地雷。在一次執行排雷作業時,“轟”的一聲巨響,王歡和副班長都被炸飛,當他們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醫療分隊的病床上——副班長斷了13根肋骨,右手食指折斷;王歡的胸腔嚴重骨折,連大口呼吸都做不到。如今,傷痛依舊伴隨著王歡,只要胸部著涼就會不停咳嗽。“我不后悔。我們把‘身為中國軍人之責任、身為中國軍人之擔當、身為中國軍人之使命’帶出了國門,向全世界展現我們的‘大國形象和大國擔當’,這些傷痕,就是榮譽的證明。”當年年底,王歡被聯合國授予維持和平勛章,榮立個人三等功。

            軍旅生涯中,王歡共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穿上軍裝,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確、最光榮的選擇。”王歡說,這也成為了他人生的底色——脫下軍裝,不失軍人本色;離開軍營,不丟軍人擔當。

            退役后,王歡帶領20多名戰友創辦寧夏智安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從蹣跚起步到如今業務覆蓋全國多地,累計帶動就業2.1萬人次,幫助700多名寧夏南部山區農民脫貧,為350多名退役軍人解決就業。王歡還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走訪慰問全區6700多戶現役和退役軍人家庭,資助16名退役軍人子女上大學;個人累計獻血17000毫升,還成為了造血干細胞和器官捐獻志愿者……

            “一聲到、一生到。我就是一顆上了膛的子彈,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我時刻準備著。”王歡說,家風是一代代人的凝聚,精神是一代代人的傳承,如今,時刻準備著的,還有他正在海軍服役的侄子、心懷戎裝夢的兒子和女兒。他相信,擎旗自有后來人。(記者 陳瑤 楊嘉琪

          寧夏革命先驅張子華的故鄉:英雄從未走遠

            “沙灘村位于恩和鎮以東,距離中寧縣城11公里,是革命先烈張子華的故鄉。張子華原名王緒祥,1930年在北平讀書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前不久,中寧縣第九小學紅領巾講解員楊嘉瑤在張子華生平紀事館,用清澈而堅定的童聲,向來訪者講述中寧縣恩和鎮走出的革命先驅張子華的故事。

            信仰的力量穿透時空,不僅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聽眾,也讓張子華生平紀事館的專職講解員馬婷婷感到震撼:“她的講述聲情并茂,很容易讓大家代入進去,這份純粹而真摯的情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紅領巾講解員”,楊嘉瑤曾多次參與志愿講解服務活動,對于她來說:“能在這里親口講出家鄉英雄的故事,責任重大,每講一次,感覺離英雄更近了一點。”

            張子華是寧夏早期的共產黨員,1914年出生于恩和堡沙灘村一個富裕家庭。到了上學年齡,他被父親送入恩和高級小學,在這里,受到共產黨員劉屏先的影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

            1926年秋,馮玉祥所部國民軍聯軍進駐寧夏,12歲的張子華在劉屏先的帶領下參加了革命活動。16歲時,他被經商的父親送往北平讀書深造,并要他繼承家業,光宗耀祖。但他沒有接受父輩的安排,而是選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便于從事黨的秘密工作,他將名字改為張子華。

            1930年入黨后,張子華冒著生命危險活躍在北平、天津、唐山一帶,下礦井背煤,領導門頭溝煤礦工作、唐山五礦工人罷工,在天津碼頭、紗廠工人中進行革命活動,組織寧夏旅平學生會,介紹他們加入反帝大同盟。后來,這些同志成為寧夏的革命骨干力量。

            1936年11月,張子華回到陜北,擔任中央統戰部聯絡局副局長。西安事變后,張子華隨周恩來一起到達西安,以周恩來秘書、八路軍總部參謀身份進行統戰工作,并到寧夏與馬鴻逵談判聯合抗日問題。談判期間,他建立了恩和完小通向延安的秘密通道,先后從學校輸送了10多名青年學生奔赴延安抗大學習,參加革命。

            1942年,張子華因患肺病去世,年僅28歲。

            作為張子華生平紀事館的講解員,每次講解對于馬婷婷來說都是“沉浸式”了解和感受先輩精神世界的過程。“我要想象他走過的這些路,代入到那些場景中,講好這些故事,有時我會看見一些小朋友的眼里淚光閃閃……每當遇到困難想放棄時,想到先輩走過的路,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堅持下去。”

            2022年,沙灘村被中組部、財政部確定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2023年,通過建成張子華生平紀事館、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教育體驗中心和紅色劇社、非遺傳承工坊、枸杞大道等,沙灘村初步形成“紅色+黨建+休閑+研學”的發展格局,形成全方位、沉浸式的體驗紅色學習線路。2024年以來,沙灘村吸引了10萬余名游客。

            “這里是革命先烈張子華的故鄉,我們建立張子華生平紀事館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人來到沙灘村,深度了解革命先驅張子華的故事,讓革命先驅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讓我們的家鄉、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恩和鎮黨委副書記馬伊敏說。(記者 楊嘉琪 實習生 馬存玲

          紅軍后代王英對話父輩:這盛世如您所愿

            臨近八一建軍節,中衛市老兵宣講團成員、紅軍后代王英動情講述《我的老父親——老紅軍的故事》。今年67歲的王英,曾是音樂教師,如今已是自治區的紅色故事金牌宣講員,而她所講的故事的主角——父親王殿元,正是一位走過長征的老紅軍。在王英的娓娓道來中,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王英說,1935年,在紅軍長征途經甘肅時,父親王殿元毅然加入革命隊伍,跟隨部隊走進茫茫草地。父親當時才13歲,但他所在的連隊里,10來歲的小紅軍就十幾個,甚至有八九歲的,隊伍里的老兵們都特別操心,一路上都拉著他們一步一步走著,一個踩著另一個的腳印……

            1935年10月,部隊歷經千難萬險抵達延安。在延安時父親到抗日軍政大學接受培訓,成為了一名軍醫,此后便輾轉大小戰場救死扶傷。打仗的時候,他們都住在老鄉家,每次打完仗一回到班里,總有兩三個戰友再沒有回來。有時候有的班甚至只回來了一個人,有時候一個連只回來了幾個人,班打沒了,連隊打散了,就要重新組編,編制經常在變……父親每每談起這些犧牲的戰友都特別傷心。

            1959年,父親又隨部隊奔赴西藏參加剿匪戰斗。這次他負了重傷,成了一級傷殘。受傷的腰部要綁鋼卡,那是6片6寸高、2.5公斤的鋼片,用牛皮包上系在腰間。因為拿掉鋼卡就有高位截癱的可能,直至父親離世,鋼卡都沒有摘掉過。

            父親生前一直生活很樸素,對我們要求也很高,讓我們吃苦耐勞,不能偷懶。為了紀念紅軍、紀念那段歷史,就用“紅軍英雄”給我們四個取了名字,大哥叫王紅,二哥是王軍,我是王英,弟弟叫王雄。他不想讓人們忘記那段歷史,忘記那一個個逝去的鮮活的生命……

            “好多犧牲的戰友連20歲都不到,還有的犧牲了,兜里頭還裝著啃得半拉子土豆……”講述完父親的故事,王英哽咽道:“紅軍留給我們的從來不是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輕的戰士們在沼澤里陷落時望著的是明天,在彈雨中倒下時想著的是未來。如今,我們站在這片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土地上,最珍貴的紀念不是流于形式的緬懷,而是實實在在地——懂得每個醒來的清晨都是他們未竟的期盼,珍惜每個平凡的日常都是他們拼死守護的夢。”(記者 何婉蓉

            【記者手記】

            讓沉默的往事被聽見 讓崇高的信仰被看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英雄人物的身影。他們有的為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有的為了民族的復興和強盛,默默奉獻、無怨無悔,正是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的壯麗史詩,才有了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采訪的日子里,我仿佛觸摸到了一根無形的精神紐帶,它從革命年代綿延至今,將幾代軍人的熱血和忠誠緊緊相連。

            寧夏革命先驅張子華的故鄉恩和鎮,抗戰時期,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共產黨員從恩和完小走出,沿著從恩和通向延安的地下通道,投身革命救國的浪潮,張子華、孫殿才等都是恩和小學最早參加革命的共產黨人。因此,這里被譽為“寧夏的革命搖籃”。

            浩蕩的長河里,記憶或許可能被模糊,但精神的力量從未褪色。多年來,恩和小學先后培育多名學生成為“傳承紅色基因解說員”,力爭將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讓烈士精神永遠激勵學生。如今,張子華生平紀事館成立近兩年,越來越多的“紅領巾解說員”和游客走進這里,在更多的聲傳不息中,讓英雄從未走遠,讓革命先輩的精神薪火相傳。

            今年60歲的退役老兵張廣升,為了讓戰友顧金海的精神和事跡激勵更多人,成為講臺上堅韌不拔的“紅色精神傳遞者”,他說:“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就會一直講下去。”

            無論是新時代退役軍人王歡始終踐行的“一聲到、一生到”,又或是自治區紅色故事金牌宣講員、紅軍后代王英講起父親王殿元時說的那句“紅軍留給我們的從來不是塵封的歷史”,我想,我們不僅是傾聽者、記錄者,也可以成為歷史的“助聽器”。用記錄對抗遺忘,讓沉默的往事有更多回響,傳遞老兵的堅守、新時代軍人的擔當和后輩的傳承,讓更多人跨越時空,感受同一種精神的震撼。

            只有當這些故事真正被聽見,歷史才完整,精神才永續。(記者 楊嘉琪

          【編輯】:王雪玲
          【責任編輯】:鄒煒新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91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手机看片日韩福利|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手机看片福利永久国产日韩| 日韩成人av在线|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麻豆系列|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伊人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