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馬鴻偉,海原縣七營鎮八營村人,寧夏鴻達孵化養殖場負責人。
創業故事
6月14日清晨,海原縣七營鎮八營村鴻達孵化養殖場內,5萬多只幼鵝此起彼伏的鳴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31歲的馬鴻偉穿著沾滿泥土的膠靴,步履穩健地踏入養殖場。眼前,幼鵝齊刷刷伸長脖頸的壯觀畫面,宛如正在接受“檢閱”的士兵方陣,讓這位退役軍人的嘴角不自覺地揚起——這些幼鵝,正是他帶領鄉親們在市場浪潮中奮勇拼搏的“特種兵”。
時間撥回到2013年,剛從空軍某部退役的馬鴻偉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對未來既充滿迷茫又滿懷期待。他開啟了充滿挑戰的創業之路:開過餐廳,精心設計菜品、熱情招待顧客,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艱難維持;經營過KTV,為營造獨特的娛樂氛圍絞盡腦汁,最終也未能逃脫困境;甚至一度漂泊外地打工,在陌生的城市里為生計奔波。
“最困難時兜里只剩38塊錢,但我的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馬鴻偉說。
2015年,在外闖蕩多年的馬鴻偉將目光重新投向家鄉。“在外創業時,去過南方的養殖大省,看著人家現代化農場,總想著咱們西北能不能也闖出條路。”帶著這樣的信念,他毅然決定在家鄉開辦養雞場。然而,五六年過去,養雞場收益微薄,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在等待一個轉機。
2020年,馬鴻偉前往重慶考察,當地蓬勃發展的鵝產業讓他豁然開朗。深入調研后,他發現養鵝不僅市場前景廣闊、國內需求旺盛,而且鵝渾身是寶,鵝肉、鵝絨、鵝毛,甚至鵝糞都有可觀的經濟價值。他果斷決定轉行養鵝,開啟新的創業篇章。
2021年春天,承載著馬鴻偉全部希望的第一批500多只鵝苗抵達養殖場。看著這些毛茸茸、活蹦亂跳的小家伙,他興奮得徹夜難眠。然而,現實很快給他潑了一盆冷水:當鵝苗數量增加到1萬只時,因養殖場內濕度、溫度難以精準把控,導致鵝苗出現健康問題,這批鵝苗的死亡率高達40%以上。
面對沉重打擊,馬鴻偉徹夜難眠,獨自蹲在鵝舍門口,看著天邊漸漸泛白,內心充滿自責與不甘。但他想起服役時班長的話:“敗仗要敗得明白,找出問題,才能反敗為勝。”第二天,他直奔河南,用真誠和執著打動兩位技術人員,邀請他們擔任養殖場的顧問。
在技術員的幫助下,馬鴻偉對養殖場進行了全面改造,建立起標準化的養殖流程。很快,鵝苗死亡率大幅下降,穩定在1%左右。
然而,新的問題又擺在眼前:寧夏本地養鵝的人太少,市場需求有限。為了打開銷路,馬鴻偉獨自一人踏上了開拓市場的征程。他先后前往內蒙古、甘肅、陜西等地,一家一家拜訪客戶,介紹自己的鵝苗和養殖優勢。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優質的產品,他成功打開了市場,為養殖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馬鴻偉的養殖場已頗具規模,存欄量穩定在6.4萬只,月均出欄量達3萬只。憑借科學的養殖管理和穩定的市場銷路,月營收可達14萬元。
馬鴻偉沒有滿足于個人的成功,心中始終懷揣著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夢想。在他的示范引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將鵝養殖作為增收新途徑。目前,他的養殖場吸納了6位村民就業,每人月收入4000多元;還帶動30戶農戶養鵝上萬只,并承諾管回收、管銷路,讓農戶們沒有后顧之憂。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養鵝產業,馬鴻偉積極利用短視頻平臺,上傳養鵝日常視頻,分享養殖經驗和致富心得。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鄉親加入養鵝行列,一起走上致富之路。不僅如此,他還在西吉縣建立了一個成品鵝養殖基地,存欄量約1.2萬只。
“鵝全身都是寶,我們只做育雛,太浪費了。我打算做一個產業鏈,帶著鄉親們共同致富。”馬鴻偉目光堅定地說。他的心中早已描繪出一幅宏偉的產業藍圖,要讓養鵝產業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芒,帶領更多人走向幸福生活。(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段春 文/圖)
點睛之句
在馬鴻偉身上,我們看見退役軍人的鋼鐵意志如何化為鄉村振興的溫柔力量,聽見市場經濟的澎湃濤聲與共同富裕的號角如何共鳴。
馬鴻偉用新鮮的蔬菜喂養鵝苗。
鄉親們說
海原縣七營鎮黨委副書記沙桐:馬鴻偉以“新農人”的姿態、敢想敢為的干勁闖出了一片天地,我們期待更多像馬鴻偉這樣的“歸巢雁”振翅返鄉,在成就個人夢想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生生不息的青年力量!
七營鎮八營村村民顧小霞:鴻偉在困難時沒有向鄉親們張口,在成功后反而能帶著大家賺錢,展現出新時代青年人應有的氣魄,而且也為鄉親們找到了一個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