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蘆葦蕩宛如波浪,隨風起伏,沙沙聲應和著鳥鳴;睡蓮池里,圓葉承露,暗香浮動。荷花亭亭玉立,或含苞欲放,或盛開怒放,與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成趣。游客張華不停地按下相機快門記錄眼前的美景。“2006年第一次來時,這里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湖泊。如今的驚艷蛻變,簡直判若兩地。”張華說。
乘坐開往蘆葦迷宮的游船,蕩漾在如鏡的湖面上,一片片蘆葦蕩隨風搖擺。船上游客在歡呼、驚嘆中拿起手機,從各個角度拍攝。“這是哪里,這么美?”游客王丹將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引得外地朋友紛紛留言。“這就是銀川的鳴翠湖。”王丹驕傲地回復。
然而,鳴翠湖早期又是另一番模樣。“曾經,它只是一個面積僅1000畝左右的自然湖泊,以湖泊、沼澤、魚塘、灘涂、荒灘為主。”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保護管理部部長黃蕊介紹,經過20多年精心打造,如今的鳴翠湖已擴展至8840畝,其中濕地面積達7714畝。
鳴翠湖原名“島嘴湖”,是銀川市歷史上“七十二連湖”中明代“長湖”水域的核心部分,為黃河古河道東移形成的沖積平原永久性淡水湖泊濕地,湖泊周邊有大面積的魚塘和水稻田,與湖泊、蘆葦、濕地等有機地形成一個適合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和生存發展的生態系統。
為加大濕地保護力度,銀川市開展保護性建設,于1999年開始籌建鳴翠湖公園。2006年,鳴翠湖公園被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進行保護與恢復建設。“生態修復是個精細活。”黃蕊介紹,建設期間,按照全流域、系統化保護與恢復的理念,采用工程與生物措施,連通周邊水系,形成擁有自我凈化能力的濕地。
2011年,鳴翠湖被批準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成為我國首批、西部地區及黃河流域第一家被命名的“國家濕地公園”;2019年,被認定為第一批自治區重要濕地;2023年,躋身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自此,鳴翠湖濕地實現了從荒灘到生態標桿的華麗蛻變。
“濕地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凈化作用,有效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促進濕地系統進行自我恢復,使其生態系統更加完善。因鳴翠湖濕地可就近補排水,故湖水四季透明,水質良好,基本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黃蕊說。
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資源屬于黃河水系,由第四紀冰川侵蝕地下水溢出并匯集,再接受大氣降水和地面水的補給而形成湖泊。湖體屬于寧夏第四系儲水盆地沉降區之一,為沉降中心地帶,厚達千米的松散堆積層空隙,成為地下水的貯集場所,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庫”。
為加大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力度,2024年,銀川市對鳴翠湖北湖補水生物凈化塘進行剩余底泥清淤,修整岸線,建設生物護岸,種植濕生植被,打造多樣化的湖岸緩沖帶。“在退化或受損的土地上恢復自然植被,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黃蕊說。
“鳴翠湖濕地處于我國西部,東亞—澳大利亞和中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是黃河流域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黃蕊介紹,如今這里已成為黃河流域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和動植物的樂園,鳥類從早期的10多種增加到97種,植物達109種。
作為銀川市區東部面積最大、自然生態要素最完整的一塊濕地,銀川市在保護與恢復的基礎上,依托鳴翠湖濕地公園自有景觀和資源,圍繞生態保護、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等核心,不斷創新文化旅游產品,全方位展現“鳴翠濕地”的生態美、自然美、人文美。2024年,鳴翠湖濕地公園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收入超1340萬元。(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若英 見習記者 孫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