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寧夏小麥進入成熟期,“三夏”小麥機收高峰即將到來。寧夏農業農村廳組織召開部門協調聯絡會議,聯合相關部門從氣象預警、農機通行、油品供應、安全管控等多方面協同發力,全力打好夏收“第一仗”,通過“日調度、周會商”機制形成全流程合力,推動夏糧“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到手”。
夏收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節點,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與農民收益,其過程面臨天氣多變、農機調度復雜、安全風險等多重挑戰。寧夏多部門的協同行動,正是應對夏收實際難題的務實之舉。
6月27日,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梨花橋村270畝冬小麥迎來收割季,拉開了吳忠市18萬畝冬小麥夏收的序幕,奏響了全區42萬畝冬小麥的收獲樂章。目前,全區冬小麥收割已由南向北梯次推進,中南部干旱帶收獲告捷,引黃灌區正迎來高峰。據農情調度,全區春小麥收割將于7月上旬開啟。寧夏日報記者 李昊斌 攝
多部門協同是破解夏收“時間密碼”的關鍵。
夏收之難,難在“搶”字——搶晴天、搶農時、搶進度,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糧食收成。
寧夏氣象部門密切監測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農戶和農機手精準鎖定“時間窗口”;交通部門創新“三個一”舉措,保障農機跨區作業高效通行;能源部門開通加油“專用通道”、開展送油下鄉,確保農機“不斷檔”……這些舉措環環相扣,如同為夏收裝上“精準導航”,讓每一份人力、物力都用在刀刃上,在與天氣賽跑的博弈中占據主動。
多部門協同是織密夏收“安全網”的保障。
夏收不僅要搶速度,更要守安全。鄉村道路是否暢通、農機運輸是否規范、田間作業是否有序,都直接關系到糧食能否安全歸倉。
寧夏多部門聯動,一邊加強鄉村道路巡查維護,一邊抓好農機運輸安全管控,將風險排查延伸到田間地頭;通過“日調度、周會商”機制,讓氣象預警、安全隱患等信息實時共享,確保“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
這種全域覆蓋、全員參與的安全防控體系,既為農機手撐起“保護傘”,也讓豐收的喜悅少了后顧之憂。
多部門協同是現代農業治理能力的生動體現。
糧食生產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單兵作戰”到“協同攻堅”,背后是治理理念的升級。
寧夏將各部門的“單打獨斗”轉化為“聯合作戰”,用機制化的協同打破條塊分割,讓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到生產末端。氣象服務不再是孤立的預報,而是與農機調度、油品供應深度綁定;跨區通行政策不再是抽象的規定,而是通過“專用通道”“暖心問候”轉化為農戶的獲得感。
這種“全流程合力”,正是新時代農業現代化治理能力的縮影。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夏收則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關”。寧夏多部門協同打好夏收“第一仗”的實踐證明,只有把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在豐收的鏈條上不掉一環、在攻堅的戰場上不松一勁。
這種協同精神,不僅適用于夏收,更可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各項挑戰提供借鑒——唯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讓每一粒糧食都承載起豐收的重量與希望。(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黃宗躍)